服務概覽

兒童情緒健康研究

近年情緒健康問題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受情緒或精神問題困擾的兒童及青少年人數不斷上升,為深入了解兒童正面對的挑戰如何影響他們的情緒健康,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從2011年起推行『樂天Buddies』計劃。此計劃旨在及早辨識引致兒童出現情緒問題的因素,並作出即時及具預防性的介入,並與學院合作為小四至小六之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兒童的早期焦慮/抑鬱情緒跡象、壓力來源、朋輩與家庭關係狀況等危機及保護因素的關係,從而研究實証為本的介入模式,以促進兒童在成長中得到平衡及健康的身心發展。

研究項目:

2013-2014年度 - 香港小學生焦慮狀況研究調查 (2014年11月25日發佈)

2014-2015年度 - 香港小學生焦慮狀況研究調查 (2015年11月8日發佈)

2015-2016年度 - 家長情緒與兒童發展研究 (2016年11月20日發佈)

2016-2017年度 - 香港小學生抑鬱狀況研究調查 (2017年11月19發佈)


家屬調查

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定期進行研究調查,了解家屬在長期照顧壓力下,家屬的優質生活、壓力、負擔、需要,以及應對策略等,在未來將會繼續了解更多家屬對服務的需要及解決方案,以倡議切合家屬需要的服務。


義工調查

「生命樹義工同行計劃」是本處精神健康綜合服務自2004年推行的義工計劃,累積10年以上的管理義工經驗,由同工組成的工作小組發現 :

1.義工面對受精神/情緒困擾的服務對象,有時候會因他們的情緒起跌而影響義工個人情緒,

2.參與的義工當中約有16%是精神康復者家屬/朋友或曾受情緒困擾,他們特別關注個人身心健康,而且透過服務本會會員而特別感到有動力及滿足感。

3.義工因透過服務精神復元人士,比以往更敏感個人情緒需要,並且認同身心健康的重要。

 

工作小組想進一步了解參與義務工作的人士,如何透過助人而提升身心健康,當中有什麼具體措施,因此在2014年起,向負責管理義工的同工、服務的受眾和義工進行多次聚焦小組,以收集他們對義工管理(包括招募、訓練、服務、嘉許、存留)五方面的意見,以改善計劃流程。其後,我們更就「義工服務與義工個人身心健康」的關係收集數據及分析,並在「由義務工作邁向身心健康研討會2016」上發放。


地區調查

灣仔地區調查

調查由灣仔區議會屬下衞生健康活力城推廣委員會及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委託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於街頭訪問了800位在灣仔區居住、上學或上班的市民,了解其身心健康狀況,以及對區內環境、設施及其他配套的評分和意見。

 

葵青地區調查

是次葵青區居民身心健康調查,旨在了解當區居民的身心健康狀況,引起公眾關注,以至提出對應建議,改善居民身心健康。是次調查於2016年6-7月,由訪問員向居於葵涌及青衣的居民作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身心健康狀況的主觀感覺,取樣以便利取樣方式(Convenience sampling)進行。


個案管理模式

家庭精神健康推廣及介入研究計劃

為促進家人與患病親人間的正向互動及優勢(Strengths),並轉化病理標籤(Labeling Effect)對個人及家庭發展的牽制,本處透過「結伴同行」家庭精神健康推廣及介入計劃(Wellness at Home-Family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 Intervention Project),自2013年開始於綜合社區精神健康服務中,引入IFAST(Integrative Families & Systems Treatment)-以家庭系統為本(Family-centered Care Practice)的輔導服務。期間部門已培訓了不少專業同工,團隊包括:心理學家、家庭治療師及社工,專門為社區人士提供家庭輔導服務,透過建立家庭的優勢,鞏固家庭成員的凝聚力(Interconnectedness)及抗逆力(Resilience),以回應精神健康問題帶來的挑戰。至今已有超過80個家庭接受家庭輔導服務。未來將會進一步總結及與業界分享家庭輔導服務對於受精神健康困擾之家庭的成效,長遠推動家庭精神健康的發展。


「復元模式」

近年在精神健康服務中出現「復元模式」這較新的服務概念,此模式在外國擁有令人矚目的研究實證。然而,香港在復元導向的發展及實踐上仍處於開初階段;而且缺乏一套行之有效,具實證支持的應對策略。

 

 針對「復元模式」在個案工作的應用,愛羣在2014-15年間,邀請到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系黃富強教授合作,嘗試將復元模式結合認知行為治療應用於輔導復元人士上,並作成效研究。研究的目標是:

1.透過進行復元導向的認知行為治療,促進患嚴重精神病之服務使用者的精神健康、希望感、賦權感,從而提升其生活質素;

2.搜集該療法有效協助嚴重精神病患者的臨床實證,以作研究之用。